【留学生专访】三年美国高中留学生生涯给我带来了哪些变化?
新邦教育

系列名称:来自新邦的海外留学记之一

Peter的留学日记。

没有真正开启人生,你怎么知道那是什么口味——

 

 美高的意义在哪里?

什么是成熟,什么是幼稚,其实到现在我都没分清这两个词间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但是依我来看,两者其实并不是判若水火或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反而,我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人的时候幼稚,处事的时候成熟,不失为一种灵活并且沉稳的生活方式。

人也许需要几经波折,或是仅仅需要一道晴天霹雳就能向幼稚与成熟的平衡点更靠近一步,而我则是后者。刚抵达美国大陆,心中是无尽的感慨与兴奋。开学后的几个月,交新朋友、尝鲜。适应新式的课堂等等。初来乍到16岁懵懂稚嫩的我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心中却是怡然自得,繁忙的生活不仅没有打压到我的精神还起到了助推与鼓励我的效果。直到有一天,当我刚回到家,屏幕上闪烁的母亲发出通话的请求,加上明亮而扰人的铃声,一颗心颤颤巍巍。

按下了绿色的按钮,电话的那头传来强忍着的抽泣的说话声:“你想回来吗?”眉毛不自觉地皱成了一个倒八字,心慌意乱。其实心中早已有了一个设想的噩耗,却还是像个执拗的孩子闻雷失箸:”为...为什么?“”你想见爸爸最后一面吗?“字字扎心,如雷贯耳,但终究要正视现实。随后便请了一周的假回了家。

那几天夜不能寐,如坐针毡。对于一个少年,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突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该如何面对刚刚才有条不紊又夜以继日的学习生活,又将如何面对我在美国的生活,在美国的朋友们?失魂落魄的我不想说话,也不知道怎么接话。回学校的那一天,心中忐忑不安,因为害怕他们问起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请假,很严重吗之类的话;也不想去接话。

一大早,我一个坐在图书馆里,学生们也开始络绎不绝进入图书馆,集结成一桌一桌的,当然我的身边也逐渐坐了一些许久未见的伙伴。”Peter(我的英文名),你来啦!",霎时间心悬一线,度秒如年。就在那之后,一个崭新G-shock的手表盒被递了过来”发生了那种事,真是抱歉...“”官启明有什么不开心的,就给我们说,别憋在心里""Hey, Peter how's going these days?""I am veryglad that you are back""How have you been?"...接连不断的问话在那一瞬间却犹如雪中送炭那般温暖,对啊,他们都是我的伙伴,都在帮我挺过难关呢,我有什么不敢说的呢,却也只能说出一句:“谢谢你们。”在那之后,因为心情在同学们热情的安慰下渐渐有了好转,生活又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种种烦恼也逐渐在心情的平复下迎刃而解,再加上忙碌的生活根本没有留给我任何闲暇的机会。keep busy living or keep busy dying也许阐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父亲的使命也许几年就要交给我和我哥了吧,担当、承担、有责任心几个词徐徐地浮出水面,几年之后我和我哥就将成为家里的中流砥柱,我便不禁感慨时间流逝之飞速,虽说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也还有许多的事情待我去了解,很多的人去认识,但处变不惊和时变之应这两个美好的品质已经开始逐渐向我缓缓而行。哈哈,连我大中国都打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旗号,我又怎能坐以待毙?有了2000年奋斗的汗水,祖国将强大,有了16年幼稚的保护色,我也将成熟。

新邦老师眼中的官启明

Peter在我的记忆中就是有点儿像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学生,不成熟的小孩子足以形容初到新邦时候的样子。

初到新邦时,见他爸妈的时候更多一些,因为他是在一个相对传统的家庭里长大,家长主要是要让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每次和家长见面都听到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留学过程家长参与的更多一些。

而妈妈最大的寄语就是一定要让Peter去哈佛耶鲁这样的顶级学校,孩子也知道家长的这份期望,但是我很清楚,孩子并不清晰,顶级的学校以及留学意味着什么。但是Peter虽然不成熟,但是很善良,学习能力好,但因为不太成熟的问题,还不能很好的管理好自己,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规划都还不太好。

因为提前的规划,在赴美前,Peter在学习上有了一些主动性和规划,加上他良好的学习能力,很快就适应了,小明在美高的过程中换了好几个住家,小明喜欢住在欢乐的环境里,因为他自己就是很欢乐的人,每个住家都很喜欢他。他参加了很多的活动和运动,有美国很有名的童子军、迷恋上了网球、自己暑假回来还在练习吉它、可可西里,还组建了小小音乐练习小组,我看到他发的三人音乐练习视频,感觉到小明现在的生活好丰富、好认真。小明在美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能力等综合确认了未来的方向的CS。

最大的成长,就属Peter在美留学期间家庭的变故。当时我接到他父亲去世的消息时,一直在担心,怎么跟孩子说,我知道孩子连最后一面都见不上了,最后我和他妈妈都跟孩子说的是父亲病重,速回。

但是我真的是心悬着一直伴随着孩子从美国回到中国,后来孩子过来了一趟,没办法再去问什么,只能避开这个话题,讨论了一下学习,但是能够感觉到孩子憔悴了,孩子没有笑容了,直到孩子在微信中发了这样一段文字“妈妈你不用担心,有我和哥哥”,看到这个只言片语,明白孩子转瞬的成长。

 

从初中到大学新人,Peter最大的变化是成熟了,长大了:不再是蹦蹦跳跳还有些容易害羞的小孩子,而是风度翩翩、能够站上演讲台上自我展示、口若悬河的分享自己的故事。

 

Peter在分享自己的时候,总是觉得他风趣很幽默,他的话语、他的音调、他的表情,随时都感觉到他很逗,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多的开心。他现在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再空喊着名校、不再叫嚣着哈佛耶鲁,因为他找到了最适合最匹配最感兴趣的方向和学校(专业CS、学校华盛顿大学),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自己想要的大学和方向。

孩子的成长、成熟与巨变,就发生在美高的这几年。

 

现场采访Q&A

1:自我介绍

我叫Peter,美高名叫norfolkcollegiate high school,高中,19岁,单身,今年大学的FRESHMAN,就读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

 

2:此次访谈的目的

通过此次的访谈让自己做一个在美国几年高中生活的回顾,分享在美国的生活,借此让更多未来的学弟学妹们了解到真实而个性化的美国读书生活。

 

3:出国前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留学生活的

一开始我不打算出国的,之前是爸爸妈妈觉得在中国学习前途渺茫,就觉得朽木不可雕也,然后就说要不要出国试试。当时我其实是无所谓的,出国也可以不出国也可以。后来觉得出去读书也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格局,学到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丰富的事情,所以我也就觉得那就出国吧,就开始准备出国。

然后就找到了新邦,在新邦补习英语,并在新邦的帮助下规划求学资料和流程,2015年去的美国,在美国的三年时间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

美国高中申请和大学申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你的成绩即使没有达到,只要你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好一点,感觉友善一点,面试官也许就会给你offer。而大学的话就必须要应试考试。

 

4:分享一些和寄宿家庭发生的一些事情

我换了三个寄宿家庭。

当时我是在一个黑人家庭,最初我还是对黑人有一些偏见,就觉得白人比黑人好。当时这个家庭住的就是公寓,因为采光不是很好,所以回去之后的心情也平平。但是后面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觉得黑人白人其实没什么。住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在马里兰的一个大学,一般都是放假过节回家。所以那个住家妈妈的儿子在家,但是因为这个孩子和我一样大,很喜欢打游戏,所以隔三差五就找他妈妈的麻烦,就经常找麻烦。在那个环节下给我的感觉就很压抑,学习也学不进去,打游戏也不能专心,因为总是会有争吵的声音。由于我是一个外来人所以也不好去插手这些纷争。因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里面,所以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第二年换了一个住家,这个住家爸爸是一个白人,妈妈是一个泰国人,他们住在一个超级大的别墅里,两层楼。我和我室友在二楼都有各自的房间,还有婴儿房。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我和我室友都要打游戏,所以闹得比较嗨。住家爸妈就住在我们对面,就有吵到他们,后面住家爸妈给我们说了之后我们改变了很多,但是有的时候激动起来控制不住自己的声音还是会吵到他们。

最后住家爸妈把我们放到了一个很大的音乐室,让我们住一个房间。但是因为我那个室友很注重个人隐私,所以还是分开住,我就住在音乐室里面。单人住在音乐室给我的感觉就很爽,一是房间很大二是里面有一些架子鼓、吉他,所以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为住家没有孩子,所以我们四个人经常一起吃饭就感觉像一家人一样,有的时候说不清楚就用手比划。住家妈妈做的饭特别的好吃,一手好吃的泰国菜。我们有的时候还会一起喝喝茶。住家让我们帮他们除除草,我们也会做,因为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帮助他们的。

因为我这个住家妈妈之前流产2次,后面怀孕了因为胎儿畸形所以又打掉了,所以住家妈妈的心情就很郁闷。对我们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之前晚上我们打游戏只要没有打扰到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后面他们就规定我们晚上十点之后不能在一起。我和我室友也不想激化矛盾,十点不能在一起玩也就不那么在意。之前住家都会送我们到坐校车的地方,后面住家就让我们自己走过去,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虽然也不远,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后来我和我室友就主动和住家沟通,住家也觉得我们需要进行沟通。也因为住家他们搬到了加州那边,我和我室友还是决定换一个住家。到现在我们还是保持联系,给我的感觉还是很欣慰的。

 

5:你是怎么寻找住家家庭的呢?

专业机构协助联系,自己选择。

 

6:美国家庭多信奉基督教,你们有没有受到住家宗教氛围的影响去受洗?

我不信教,当初选择学校的时候就是选择的没有宗教的学校。但是我并不反对身边人信教,比如我第三个住家就是信教的。其实信教也是有好处的,可以心平气和的和你沟通聊天,当他们要发脾气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我要忍住,然后给人的感觉心态就很不错。

我主要是觉得很麻烦,每一天要看圣经,要去教堂。在教堂每次听到后面就会走神。后面我就和住家沟通,我不想去教堂,他们也很支持。我尊重信教的人,但是我不信教。我还是比较信科学的。

我第三个住家妈妈也不信教。但是因为嫁了一个信教的丈夫所以还是很尊重宗教的,但是当只有我和住家妈妈两个人的时候她就会给我说那都是些什么扯淡的故事。有一个故事就是人们都想用战争来解决事情,于是有一天上帝就用洪水把这些人淹没了,只剩下一个人。于是上帝就对这个人说,你要创造和平,然后所有的人都成了这个人的人了。于是住家妈妈就说扯淡,一个人怎么生出这么多人啊。

 

7:那你们有没有跟随住家家庭去pray?

我住家的爸爸和妹妹信基督教。我第一个住家信基督教,每次都要求我去教堂。每次去的时候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8:回顾美国高中,这段时间你觉得有哪些收获与成长?

 

美国留学带给我的是一个全新的从上到下的改变,特别是性格方面的变化。我并不讨厌中国的教育,毕竟这和国内的现状有关系。到了美国之后看问题的视野真的更加的开阔,思维模式也不一样更加的发散,面对一个事务的时候会开始多方面的考虑,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在里面,不会随便的给人贴上标签。做事情也更加的独立。

最开始到美国的时候我不敢说话,想吃饭的时候发现餐厅只能刷卡,但是我身上只有现金,我又不敢开口说话,我害怕说错了,然后自己就一直饿着肚子。最后发现有一个中国人,他帮我买了食物,交换了联系方式,到现在我们都有联系。

 

 (编后语:前往美国读高中,对于有些自律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或许有可能成就他们的过于放松;但是,也有不少如同小明这样的孩子,在美高三年,重新锻造了一个自己。于是,我们看到了美高生活的多种可能性,或许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学霸,但是,通过自己的自律与努力、成长与沉淀,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带来更多精彩。)

 

原创声明:所有专访内容均为新邦独家生源、独立采访制作,如有转载的合作需要,请与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