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专访】真实的美国高中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新邦教育

系列名称:来自新邦的海外留学记之一

Peter的留学日记。

没有真正开启人生,你怎么知道那是什么口味——

人物档案:Peter

主要求学经历:

成都石室联合中学初中及高中;

美高三年,更换三个寄宿家庭;

现就读华盛顿大学大一 计算机科学方向(计算机科学专业全美排名第六名)

有一句话,很多人都知道: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拿到的是什么口味。

文中的Peter出国读书前,也是这样的心态;

是啊,对于一个初中生,每日疲惫不堪地奔波于功课与试卷之间,他会对他出国读书抱有任何新的信心吗?或许不过又是一种口味的巧克力而已,姑且尝试一下吧!

Peter坦言,当时也没有想过出国能做什么,能做到什么样,反正对他而言,就是父母建议,自己随缘,不就是找个地方换个环境读书呗。

三年美高,

他胆怯过、害羞过;

他伤感过,开心过;

他突破过,自信过;

然而终究,他没有辜负了自己,

换个地方读书,

Peter却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年美高,

他不再是那个和陌生人说话都会脸红害羞的中学生;

他不再是只知道在题海和课堂中转换;

他也学会了在球场上和朋友们尝试共同拼搏;

他拿到了National honor society(国家荣誉协会证书),

他拿到了排名美国前二十的华盛顿大学的OFFER(计算机科学专业全美排名第六名)

实现了于他而言,人生的第一个小目标。

更让我们看到了,留学对于一个孩子的意义,实现自我选择与人生精彩,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而他刚第一次独自出国的时候,还是一个连在机场点餐都不敢开口的小初中生,害羞而无助。

Peter,成都人,在美高中留学三年,如今就读华盛顿大学大一。

就读于美高期间,更换了三个不同的寄宿家庭,经历了老师与专访团队长达两年的追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男孩,如何在美国就读三年中学后,成就了自己的选择,实现了考入计算机科学专业全美排名第六名高校就读的小目标。

(主稿文字为Peter撰写,并由新邦留学整理。)

 

美高开篇,是逃离充斥着不自信的初中生涯

        三年。

 流年似水,光影荏苒。

 我这个归国学子在这一刻感慨万千,百感交集。从一个乳臭未干,天真稚嫩的高一学子变成了一个成熟大方,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既然是自己的留学分享,我主要就聊聊我在美国的心路历程吧。

首先,为什么要出国?对于一个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的我来说,在我的爸妈提出这个建议之后,我仅仅是以“无所谓的”的态度就敷衍了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就“擅自”把我送出去了,于是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对我来说,越到后来越有长远的意义,在此我首先还是要感谢我的父母。

 初中的我,在敏感的青春期,记忆中,感觉总是“戴着面具”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的。敏感,孱弱,疑神疑鬼,看似豁达开朗的面容下却是内向与沉默寡言。与熟悉的学校、熟悉的同学离别之际,的确还是伤怀的,但内心也有一丝悸动,因为似乎可以逃离这个一尘不变、乏味而枯燥的生活了。

考验,从点餐开始

 独自从中国成都前往美国高中的旅途中,考验接踵而来。最记忆犹新的事情还是要数我去点餐的内心变化。

 最开始,我没有准备美金零钱,信用卡在那个陈旧的美国机场也仅仅是一片废塑料(基本只收现金);转机的等待,腹中空空,面对散布在机场每个角落琳琅满目的食物,我被激起了强烈的食欲。

 然而,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陌生的机场,对口吐英语还是很不自信的我一瞬间变得胆小如鼠,无法开口与人交流。“我是直接去呢,还是找人先问问呢。”“我只有卡啊,他们只要现金怎么办啊?。” 左思右想、敏感的我无法停止无意义而又忧心的思考。

 最后,幸运儿的我遇见了一个国人,我的心豁然开朗,屁颠屁颠地跑过去用我那流利的中文将我的想法和盘托出,她笑了笑:“你拿这50美元去找个人换成5个10美元给我,我请你吃这顿饭?”你丫的这是故意刁难我啊,想了想,但现状是也只有这个中国人能帮我了啊,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结果,我去问了一个收银员时,不去不知道,一去才知道自己那口语听着有多么蹩脚,然而就是这样蹩脚的英文,他们仍毫不吝啬地将他们心中的热浪传递给你。自己的那颗支离破碎的心被一股暖流缓缓地修复着:原来,说出自己的需求不是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嘛

 

美国的村里,学校很友善

        来到高中所在的城市,哦,美国原来是个村儿。绿色映入眼帘,窜动的眼球捕捉着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在激动的同时也是焦虑的,害怕用英语交流,害怕别人听不懂,害怕自己出洋相。

       值得庆幸的是,最开始和我接触的外国人是我们国际学生监护机构在当地的负责人。面容和善,谈吐清晰,热情好客的他一下就平抚了我焦虑的心。虽然,说着一口蹩脚的英语,但是我格外热爱同他讲话,内心带着喜悦与期待。他很有耐心,非常尊重我,并且总以一副朝阳似火的态度诚恳地回应着我的每个疑难问答。

到学校后,自己的眼界更是被无限扩大。走读式的课堂,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千奇百怪的校友们以及每个来这的中国同学,他们也都非常平易近人,我的问题总是被争先恐后地回答,现在回想起初来乍到的时候怎么总有那么多话想说。

总而言之,扬善除恶是学校良好的宗旨,积极向上是这个小社区的氛围,朝气蓬勃是同学们的热情,向大家推销学校的是受宠若惊的我。渐渐的,一股热血席卷全身,像打了鸡血似的我向往、憧憬着我的高中生活。有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开始在我身上出现了。

        第一年,化学,英语,物理,历史,头都大了,开学的几天,托福70分的我在课上听的完全是一头雾水,老师、外国同学更是像在用一种外星方言劈头盖脸地就往我耳朵里砸。

 纯英语的环境都还没有适应过来,还得应付那么多的学科作业与项目。况且,在这个藏龙卧虎,聚集着无数英才的地方,用鸡立鹤群我都不觉得过了。

但是,初来乍到的学弟学妹请别慌张,别害怕,这种情况最多只会持续一周而已。

 在那之后,你便会自然而然的适应与习惯这个环境,即使你还是会听到一些甚至大部分意义不明的English Vocab(英语词汇)或是人中龙凤在你面前无形显摆造作,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唾沫横飞之际,你总是能见缝插针般地捕捉到能够理解的词汇,再拼拼凑凑,最后豁然开朗,也能慢慢接受你可亲可敬的同学,照样和他们勾肩搭背。

 嗯,所以这应该是为什么我上半年在课堂生涯上基本跟个木头似的沉默寡言,不是高冷,是智商捉急和畏首畏尾。好在学习上渐渐有了起色,慢慢地融入到这个大家庭里面。

 花样百出的美国学校当然又是好好地在我这土包子面前狠狠地得瑟了一番,社团,俱乐部,运动,学校音乐剧,舞台剧...虽说达不到应接不暇的地步,但选择多得也让我们不知从何下手。跃跃欲试的我当然不会报一些需要扬己露才的活动,但义工活动我还是非常积极踊跃的,但主要是为了national honor society:一个与三好学生如出一辙的称号,哎,人嘛,就是这么的爱慕虚荣,而我也只是过江之鲫的其中一条。

 至于学校课堂的特色因人而异,不同老师有不同的方法,但学生的独立性是其中一个各位老师都非常关注的特质。所以,令我感到比较惧怕的其中一个环节不外乎就是:演讲。

 光是听到presentation(演讲),我就全身打颤,战战兢兢。然而,当我孤注一掷和破釜成舟般第一次一个人上台演讲时,即使身体颤颤巍巍,说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不管成果怎么样,迎来的总是是赞许,鼓励与专注的目光。

 一个新人,会一下子从他们的行为中得到认同,而这样的认同在我稚嫩、脆弱、不堪一击的成长道路上筑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碉堡,逐渐将其转换成自己内在信心,对完善自己的个性、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在这一年,我便完全和之前的自己判若两人,这既和自己焚膏继晷的努力有关系,也当然离不开这个特别甚至独一无二的美国教学体制和美国人民热情、友善与真诚的原因,内心真诚地感激着。

        第二年和第三年,这还用说吗?全力以赴地学习啊,娱乐啊,参加活动啊,发掘自己的潜能啊,开发自己的兴趣啊,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并且脚踏实地地慢慢走啊,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则事半功倍,徐而图之为上上策。虽然这些道理在我真正领悟了它们的真谛是毕业后,但却是醍醐灌顶、字字珠玑。

        哎呦我去,这篇文章太学术了,但也费了我九牛二虎、愚公移山之力才逐字逐句像挤牙膏一样憋出来的啊,但鄙人毕竟才疏学浅,既没有什么进入常青藤名校,也不拥有什么旷世神技,但是字字崭露出我的诚意。不管如何,以上这些拙见还需大家自己斟字酌句,掂量掂量之后,再考虑是否笑纳。

多姿多彩的学校活动

 美高最有特色的地方,可能就是多到让人的眼花缭乱的学校活动。可以说你想多就可以多,你想少就可以少,这也是在美利坚合众国学习的优势之一。orientation、clubs、homecoming、volunteer、(新生活动,俱乐部活动,返校活动,志愿者活动)学校的音乐剧、话剧等等。但这些都需要自己的积极主动,力争上游,因为不靠自己主动努力获得的成就是不安的。

 而从个人兴趣来讲,我非常看重美国人民对于运动的重视程度。我的第三个住家有个9岁的女儿,我一进厨房看到满是住家妹妹小时候的相片,足球、垒球、啦啦队等各种运动映入眼帘,当时随意地想了想,也难怪美国的运动文化以及他们对于运动的热爱是那么的浓烈,相比之下,从小像是纨绔子弟的我们要不就是在家里玩耍,要么就被应试教育从头就开始逼的“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学这学那。

 “Do you want to come to my practice?”(你想参加我的练习吗)住家妹妹问我,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住妹去参加垒球训练,都可谓是兴师动众,一家4口包括我都去观看她的训练。到了垒球场,发现已等候多时的家长团在围栏旁坐下,有的静静地欣赏着训练,有的则拉起了家常,但时不时会听见父母向他们孩子加油助威。只是普通的训练而已,用得着这样小题大做吗。然而,当时因为我的一己之见与先入为主把他们崇高的体育精神想的太简单了,那不是仅仅用热爱就能描述的,应该说狂热。随后的事情让我愈加地确认这一点。

 首先是学校,对于每个运动,教练和学员们都会倾注很多宝贵时间和精力。一般在校任职的老师还有一个重任:带领一支他擅长的运动的校队。比如,我的政治老师同时也是我的网球教练,物理老师打得一手好垒球,生物老师却是棒球达人。这些事让我感到震惊。每当放学,便可以看见同学们在厕所更衣的忙碌的身影,他们也许拿着曲棍球杆,可能带着垒球套,又可能拿着一个网球包,里面装满了网球器材,那个人也有可能就是我。

 网球训练从3:15到4:30,如果想继续训练则可以留在那里。所以,一般就算到了4:30,回家的人也是屈指可数。在球场上,大家挥汗如雨,勤奋训练。每一次挥拍,每一次为自己振奋的吼叫,每一次因失误而叹气都看得出:他们很专心在训练,他们很爱这项运动。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也能应用在网球上。我们前六名队员的付出和努力,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当我看到他们每个人为了整个学校的荣誉在努力拼搏的时候,当我看到教练亲自走到队员旁指点迷津的时候,当你听到他们的家人、朋友、老师或者是同学用呐喊助威的方式鼎力相助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身上都发着光。此后,我也迷上了网球。

真实的美高生活

 虽然分享了很多,但大部分没有切入高中生活的主题。所以这次,就直奔主旨聊聊我那平淡却又新奇的校园生活。正如前文所说,我开始是怀着犹犹豫豫且心猿意马的心情步入这个与中国高中有着天壤之别的学校。

 我的学校属于比较现代的建筑风格,主教学楼像是很多简单整洁的平方连接贯通,从上方俯视是一个“口”字,口的中间是一个小花园,零零散散摆着一些桌子和椅子,这些是专门提供给在休息时间喜欢新鲜空气的学生使用。

 我们的影院是一座两层建筑物,第一层用来迎宾接客,从正门走入,视野一下子变得非常开阔。可与大型影院相互媲美的宽敞与舒适无不带给我们一种重中之重的大事临近的幻觉。除此之外,耗费大量金额重新打造的人造皮操场也使校方显得非常阔气与豪迈。

 而我的老师们当然也千姿百态,有婀娜多姿又平和近人的,有的魁梧雄壮却幽默风趣,有的温文尔雅却严肃正经。不同的人格与性格也造就了他们风马牛不相及却又在学校是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我的英语老师:Ms Billman较为严格,quiz、test、paper(测试、论文)等等以她自己的严格标准来评判,所以基本上,每个人出她教室的门时都哭丧着脸,不自觉的皱成倒八字的形态,可笑,可笑啊。但是严苛到如同地狱般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以及阅读习惯,而且在我们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时候这一记镇定剂是恰到好处的。

 说到我最喜欢的老师,那当然是我的体育老师兼政治老师:Mr.Moscwitz,人送外号:蚊子老师。遇到这种人的第一瞬间肯定是想回到过去把他扼杀在摇篮里面。长得玉树临风,谈吐清晰口齿伶俐,脑子又聪明,双商爆表的老师这世界本是不存在的,却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上课时他总以一副非常怡然自得以及畅然自若的心情给我讲课,讲座几乎没有停顿一气呵成。原来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在他这里变成了有趣又可以获得知识的课堂,他时不时还会讲点发生在他身边的趣闻轶事,在疲惫不堪的下午留给我们了一段舒适愉快的放松时间。但娱乐归娱乐,学习归学习,他对我们教育上也一点不含糊,非常兢兢业业地批改着7-8个班的卷子以及备课。不仅如此,即使在精力几乎都被消耗殆尽的放学后,依然绽放出那活力无限的笑容陪我们一同进行网球训练。

 每次我在练习网球遇到瓶颈的时候,他如一阵风忽然到你的后面:“Peter do you fart in front of your girlfriend?”

“Absolutely, no!”

“So I am prettysure you don’t want to hit the ball that hard.”

        我无言以对,我被他瞬间的智慧和幽默风趣的言语所折服,既没有以死板的训斥的方式使我感到不舒服,又巧妙地利用我们的常识引导我并且让我铭记在心,这种老师我只能说:老铁啊,我的膝盖已经献上。